静静的小窝

记录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第一期选择排序: https://wznmickey.com/2020/selection-sort/

视频版: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t4y1U7SR/

文字版:
水中气泡有大有小,
上升速度也有快有慢,
比较相邻的2个气泡,
就可以明白哪个先到水面。
同样的,
我们也可以比较相邻的2个数字,
从而排序。
大家好,这里是静谈算法,
我是静静。
你在看的是排序算法的第二期,冒泡排序与排序的稳定性。

阅读全文 »

一开始是在自己的短博 https://sb.wznmickey.com 上的,想了想这里也发吧。

  中国在过去的几乎100%计划经济中逐步加入了市场经济,一些分不清的人就会将一些市场行为视为计划的产物(通常是一些不好的行为),将一些计划主导的行为视为市场主导的行为。
  我现在是不怎么认同市场的,市场的衡量手段只有金钱,其他的任何都被金钱量化,很显然会导致对金钱的崇拜。什么文化人性都是表象。允许多样的度量标准,开辟多条跑道,可以避免了绝对的度量标准。资源竞争在不同领域中展开。当然,不同跑道上的人无法衡量,当资源不充足的时候时不同领域的资源分配就会有矛盾,不存在市场中的绝对的名为金钱的比较尺。可能只有机器的发展能解决这一问题,毕竟机器没有人权。也许以后我不会这么认为,但至少现在我是这样认为的。
  关于言论自由我一直的看法都是这样的:内容在某平台能否出现的结果其实和政治正确没什么关系。如果该平台内有支持此种观点的势力存在,就可以出现,如果遗憾地没有任何一个势力支持你的言论,就不能出现在这个平台上。当然一些势力可能是跨平台的,可能为了自己的目的支持一些内容,然后马上禁止内容,挑起事端。

  刚才的看完NASA火星车发射的直播后写的,把自己一些想法打了出来。
  就事实来讲,斗鱼之类的直播平台正常直播,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的一些直播被掐掉了。这就是B站自己的行为,和许多其他的行为(如屏蔽一些内容)一样是企业的商业行为或是管理员的个人行为,非说是计划的内容,干什么?
  这些年一些部门一直在背锅,一些企业的行为全被认为是他们的行为,还有一些谣言中的行为,自己不如愿的全部有了目标。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我看“缸中之脑”蛮好的,可以私人定制,省的因为他人的行为受损。

  甲:我看D不好啊。
  乙:C和E蛮近的,一起处理了吧。
  丙:前半部分字母都不许出现了。
  丁:英文字母全禁了。
  戊:用外国文字是民族不自信,所有非中文全部不允许。
  己:禁止文字!

阅读全文 »

第二期冒泡排序与排序的稳定性: https://wznmickey.com/2020/bubble-sort/

视频版: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5411e7cF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Gvnat-_uQ

文字版:
这是一次考试中你们班同学考试的成绩,
输入数据后,电脑可以快速告诉你最高分与排名,
电脑是怎么做到的?
如何有序排列数字?

阅读全文 »

  其实你会发现特朗普(及其团队)的许多操作和饭圈的一些操作是类似的。

  美国黑人虽然声势浩大但现在白人还是有七成多,黑人只占一成。特朗普都不用讨好所有白人,选举人票的制度下他甚至都不需要超过拜登的支持者,只要不断关注帮助自己票仓那几个州就可以了。
  没有黑料就自己创造黑料,然后解释,强化自己的支持者的凝聚力应对外敌。特朗普越攻击示威,再搞些反串,社会秩序越混乱他越稳,把那些支持黑人的人拉到自己阵营。
  社会已经产生了巨大撕裂了,原本多数的中间派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就导致原本为了吸引中间派的越来越相近的政党再次背离,从比谁更偏中间到比谁更极端,然后再搞操作把中间的人往极端拉。

  这些操作几乎都是饭圈的早有的常规操作。

  这也不奇怪,当某种竞争逐渐放弃对对方的吞噬,进行统一,开始选择经营自己的圈子时,引起外战总是很合适的选择,避免了内部出现的矛盾,强化基本盘。

  所以说不要老说饭圈这啊那啊的,其实这些操作是必然的结果,根本不是饭圈的问题而是竞争模式的问题,要解决你就只有等有能力(至少是有雄心)一统的人出现讨好所有人才能解决。历史上多少战争是为了维持自己稳定不出内乱产生的?根本不是特朗普有问题,几乎任何一个在这个时刻的总统都会这样操作,攘外就是为了安内。

阅读全文 »

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意他人的看法,然而,有时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又应该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此题为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题。

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常常听到他人的看法。有人十分在意这些看法,将之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也有人不以为然,毫不顾忌地做自己的事。如何看待这些他人的看法,无疑十分重要。要做的,就是不盲目地对待这些看法。
人在社会中生存,与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旁人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并由此产生了看法,这些看法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因为许多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也只有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才能够真正实现。如果自己的行为只是基于自己意愿的成就,而不考虑他人的评价,被他人不认可甚至鄙夷,这种实现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实现。通过他人的负面看法,人就有可能改变行为的错误之处,发现自己的疏漏之处,通过他人正面看法,人就会感受到认同感,对自己所做的事更有信心与成就感,激励自己做事更认真。
然而对自己成就的评价并不仅仅只有他人的看法,在做事时将他人评价视为金科玉律,就会使自己做事受到束缚。
自我评价有局限,他人的看法也有局限。他人之言并非一人之言,而是千万人之言,由于不同人的价值取向不一致,看法也不免千差万别,自相矛盾。如果听到一人之言就盲目做出改变,就可能面对父子携驴出行时的尴尬。
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更是对自己做好一件事的压制。一方面,他人的看法不一定全部出自善意,在意这些看法做事,盲目地听从,全然不经思考与质疑,就会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丧失自主性,变成他人的工具,难以成事。另一方面,那些动机为善的看法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太在意这些看法,就会在他人的善意中畏手畏脚,依赖这些善意。这些丧失了革新勇气的人不敢越雷池半步,永远无法知道这些动机为善的看法是否真的结果是最好的。
在社会上做事,如果太在意他人的看法,盲目服从,就丧失了自主性,成为了他人的工具,不再是自己了,变为了他人的外延。丧尸般地服从他人的看法,或许这样会免除自己做事失败的风险,但也同时会丧失与风险并存的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更会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了他人的看法无法做事,被抹去未来做事的可能。
尽管太在意他人看法对做事有害,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他人看法,固执己见的理由。他人的看法就如同生长素这种植物激素,不在意与太在意都对做事无益,他人的看法可能成为做事时的指引与警示,也可能成为丧失自己主动性的开始。这恰恰说明了对待他人的看法要有自己的意志参与。不能盲目接受,亦不可盲目忽视。他人的看法是一个集合,其中的元素是一个个个体的不同的看法。要主动地归纳分类,不在意的那些具体的元素,在意的是从整体上分析得出的看法,加以接受,做出改变。
我们的目标是做事而非谄媚他人,对待他人的看法也要从其对做事的关系出发进行分析,采纳那些好的对做事有益的看法,忽视那些阻碍做事的看法,对那些暂时无法确定的,保留下来做事的深入之后再行处理。
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听风便是雨的,依赖他人的看法的人,也有着油盐不进的人,这二者对待他人的看法看似矛盾,实际都是盲目的行为的结果。对待看法,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盲目地接受他人的看法。
以下为吐槽和原稿

阅读全文 »

原文有幸被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
https://mp.weixin.qq.com/s/mz-VzWp2637TcPKCgVAjFg
这里在推送的文章上做了一些修改。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不少人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却让不少的公权力与私权力的矛盾显现了出来。

  在中国,法的历史极为悠久,但今天中国的法却与过去的法家思想有着许多不同。过去中国的法对于私权力有着极其的限制,儒表法里,统治者借助法律进行控制,百姓只拥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力,而对于统治阶级却没有什么约束作用。
  这种思想延续到了现在,不少人仍有着这样的认识,对于自己手中的公权力不加限制地加以运用,有着“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思想。另一方面,欧洲的“天赋人权”等思想传入中国,而传统的中国对法的认识却多含人治,这让不少人觉得自己的权力被限制,不再相信相关机构的处理,而诉诸私刑。

  在古籍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故事,判案的官员根据情况肆意判案,而不根据法律,虽然那些“恶法”不应当被遵守,但是这种十分主观的的判案实际上将“法治”变为了“人治”,判案的官员获取了本不应属于他的权力。虽然这样的事件现在已不多见了,但是在相关的处理当中很多相关人员却误将网络上的呼声当作“民意”,没有注意到“沉默的大多数”的存在。犹记得之前一位公务员因为在朋友圈晒出吃狗肉的照片被一些“爱狗人士”曝光到网络上,相关单位竟以此为由对其进行了处罚,而不顾相关法律法规的存在。
  一来在网络上发声的人看似众多,但仍然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二来法律要听从民众的呼声,但是也要超越民众的偏见。雅典的公民大会有着百分之十几的公民参与度,却因而造成了不少的多数人的暴政。如果社会治理只用考虑民意,还要什么法律呢?大家直接在互联网上投票不就可以了吗?当法律对民众行为的约束不再明确,用事后法处罚人,民众就难以对未来有合理的预期,在惶惶不可终日中度过。

  同时,还有一些人滥用手中的公权力,这在疫情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一些人将道德要求视为了强制要求,更是以防疫为名肆意妄为。在私人的家宅中娱乐是违背了哪一条法律?相关人士又有从何而来的打砸他人财物的权力?但最后事件的结尾也不过是道歉罢了。对于公权力的越界如果总是不能得到严格的处罚,总以“好心办成坏事”作为借口,就会有人敢于不断地尝试扩展自己的公权力。
  如果没有法律,人们还是能够根据心中的判断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进行处罚,但公权力却可以狐假虎威第在社会良俗的幌子下肆意妄为而不会被约束。法律的存在对民众的行为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在限制公权力,将公权力放进笼子里。历史上不乏不受约束的公权力让掌控者的内心的私欲无限地释放的例子,这都给民众带来了灾难,所以对公权力要加以限制,避免掌控者内心私欲的释放。

  公权力没有得到极好地管控,实际上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一次次地公权力越界,道歉,让人们不相信法制能带来公平,就必将滋生私刑,也会使社会变得更容易慌乱。疫情过后,如果再在网络上看到SARS再现,会有多少人相信呢?公信力下降会带来更多的谣言,当人们发现辟谣也是谣言时,阴谋论一类的信息就会不胫而走。

  与此同时,不少人也对私权力有了不合适的理解。英国针对疫情做出了“佛系”的应对姿态,鲍里斯说出了“做好失去亲人的准备”这样的话。有人说这是因为诸如韩国、意大利那样的对民众的管制招致了各式各样的表面不违背管制,实质是反对限制的对于权利的宣誓的各类活动,所以英国用不管控的语言让人们不敢于出门,从而达到隔离的效果。我不知道这时候真的是其如此应对的原因,但难道我们真的因为有这些私权力就要去全部使用吗?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主人公为了从纳粹军官手中救人,告诉他权力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权利,而是有拒绝的权利。香港的那些人有游行的权利吗?有。但是真的只有通过游行才能表明权利,仿佛没有游行示威就没有权利吗,以至于事件在别用用心的人的影响下不断扩大吗?

  中国古代没有公权与私权的区分,从清末开始中国长期在风雨中飘荡,在新的旧的思想的轰击下,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在疫情中暴露出了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这是好事。这是一次危机,是一次压力测试,也是认识这个社会的好时候。

推送的原文如下: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不少人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却让不少的公权力与私权力的矛盾显现了出来。

阅读全文 »